山南水北,林角崖尾。

B站@崖尾尾尾。小红书@林角崖尾。

学习+手帐+手写。

西南大学法学院大三。

全力以赴,不再辜负。

  林角崖尾  

我流高考攻略——作文(多图)

  昨天写了语文的,讲到作文部分,觉得这东西真是几段话很难讲得有用,让人明白,所以今天特意翻出我高中时候的作文和之前提到过的老师做的语文周刊。

  我们直到高考前几周都还在布置每周作文(我记得是),老师也常常花几节课来讲作文,从立意到语言,每一个都得讲,都得练,都得看。

  很遗憾的是,周刊不全,我当时复习的时候把一些最后留下来的东西放在一个专用文件夹里,那个文件夹我找不到了,应该是带到大学去了。刚好就缺了第八周,老师示范如何用诗意语言写应试作文的那一期。太可惜了呜呜呜呜那一篇是真的强,是追求分数和追求美的平衡,是我当时最想写出来的那种作文。

  不过!虽然没有那一篇,但也有很多别的超有价值的东西。

(在阅读本篇之前最好先看看前文☞我流高考复习攻略——语文(多图)


  作文水平的提高,我觉得大体上由这几个部分组成:①立意②语言③素材④结构

  立意是灵魂,结构是骨架,语言是血肉,素材是衣裳。

  立意前面说过了,稳、准、简洁。充分理解材料后,明确自己的核心观点,这个观点必须是一个完整逻辑自洽的句子,内部要有合理的因果关系(这样你才有论证空间),必须涉及到题目中的每一个角落(就是一段材料里面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意义的,否则就被出题人删去了,一句话既然出现在这里,你就必须考虑它为什么要放在这里。之前在语文那篇里讲到了黑羊和白羊群,那个就比较典型。),必须能在不超过两个逗号的句子里说清楚

  这就意味着,这是核心观点,核心就是一个起点,你的思维由此处开始向四周发散,而形成你的分论点。如果你那句观点总是冗长,你想想,是不是因为你把分论点也放到了里面呢?


  如此就说到了结构,总论点——分论点,这是初步的建构。最简单的分论点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很简陋,但你看它像不像“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比如,害,还是那个黑羊吧。特立独行使人脱颖而出。给你观点里出现的概念下定义,就是告诉大家它是谁,什么是特立独行,什么样的人被称为特立独行;解释为什么是这样,点出来处,为什么特立独行就能脱颖而出——这个观点是怎么来的;下结论,该怎么办,综上所述,我们应该保持特立独行,如何保持——找到一个落点,这是去处。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回归材料。你要把这些论证都与黑羊、白羊、农夫、暴风雪联系起来。你定义了什么是特立独行,你还要说明白为什么黑羊就是特立独行了,你说特立独行的人格格不入甚至有时被世俗厌弃,你就要说黑羊在白羊群中格格不入被农夫厌弃;你要论证为什么特立独行就能脱颖而出,一定也不要忘了“就像那只黑羊,它凭借自己的独特成为一个风雪中的坐标,指引农夫找到了白羊群”;你准备落地了,要谈如何保持特立独行,也最好提一嘴什么做一只黑羊在暴风雪中不迷失自己之类的。

  你每结合一次材料,都是在跟阅卷老师说,“你看,我没偏题哦”。

  具体框架,什么两详一略首尾呼应,之前讲过就不再讲了。


  再说素材。素材不应当只是一个干巴巴的我用了素材的证明,你暂时地跳出写作文这件事,想想,那些作家们,他们写文章的时候引用某句话是为了什么,肯定不是为了让大家看到他用了素材给他加分对不对?是为了使你的论证更有力度有内容,更深刻更丰富。

  骨架立好了,要长出血肉,这个长肉的过程有时候就是一个再次发散的过程,用分论点来论证总论点,用更小的论点来论证分论点。还是黑羊,什么样的人被称为特立独行,根据“特立独行”这个关键词,你想到了林风眠那句“我像斯芬克斯,坐在沙漠里,伟大的时代一个个过去了,我依然不动。”你可以解释出孤独、心灵的独立、与时代的不相融,那你的小论点不就有了吗?其实仔细看,林风眠的这句话未必完全符合“特立独行”,结合人物经历来看那更接近于是一种寂寞的独白,但是,这就是你的论证空间啊!

  这是我总结的一个小技巧,论证要有空间是我多次强调的,空间哪里来?你不断重复着特立独行这四个字,这就是没有空间,你的文字很乏味,但你把一个和特立独行不完全重合的东西,把它说成是特立独行,你的论证就有内容了。因为你要圆它,你用了一个素材,你的工作还没结束,你要证明这个素材用得好用得准确,你要体现出素材和你的论点的联系。

  当然,这得是一个你圆得回来的素材,有些东西相隔十万八千里,你非要指鹿为马,越说越不对劲,那就是重大失误了。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素材的使用,你不要怕用它,林风眠那句话细想确实不够恰当,但你有为自己辩解的机会呀,你能把它削成合适的样子,这叫使用。用素材不能全是照搬,直接严丝合缝地搬上去其实也没什么意思(要是这句话直接把你的论点论证完了,那你这一段还写什么,写什么都是废话,只是分好看的废话和不堪入目的废话),当然恰当是好的,但考试能遇到一个完全和你的素材相符合的题目很难。说实话,每个分论点你能各想出一个素材就很棒了,没那么多可用的随你选,抓到一个是一个,用你的笔写它。

  更何况你写作文是限时的,那老师阅卷的时间更紧迫呢,像那么一回事儿他也不会再细想了。还说林风眠,粗看,“沙漠里的斯芬克斯”确实是特立独行,对吧,就算细究也还有得辩,那你怕什么。

  唯独什么不能辩?儒家经典。以此类推,有些过于经典的东西,你没那个话语权去做一个与众不同的解释。而且改卷子的人,大部分情况下,他比你更懂这些经典,你这不是撞枪口上了吗?

  这就要说到选择素材了。

  我们语文老师自己设计了一个素材本,他在上面印了素材选择的标准:经典,新鲜,底蕴。

  经典,就是大家之言,不刊之论。出处的知名度高,比如《论语》,比如鲁迅。但是,你选择的那段话,不能是被用烂了的,一说鲁迅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提论语就是“有朋自远方来”,那你就有问题。前人写过那么多著作,你今天要论证的观点说不定很多时候就是他们早就论证过的,你把成果引用一下,不美吗?人家写的肯定比你写的好,那也就为你的作文增添了光辉。引用这样的素材,你还要注意一点,千万要准确,这里没有你圆它的空间。

  新鲜,就是要老师眼前一亮,觉得这个东西没人用过。所以我建议积累素材不要从别人准备好的什么《高中生必用素材》之类的里面找,那些东西你找得到别人也都找得到,你在生活中多留意,多去读一些文章,去积累你自己的专用素材。它可以是古龙的小说里的,可以是某部电影的台词,可以是最近发生的新闻。

  底蕴,这是最难的。如何体现你的文学底蕴,就是,怎么说呢,你引用的素材,能证明你读过很多有价值的文本,证明你有一定的阅读审美。害,大概是,在一些烂大街书单(不点名)和中小学生必读书单之外,你有你自己的兴趣和偏好,并且不是浅尝辄止,而是真的读出了点东西,再把这点东西用到你的论证里。同一句话,真的读过这本书和仅仅是从某处摘抄来,之间的区别,是能够体现在语言里的。

  我自己再加一个吧,多样。最常见的素材是名人名言,但只有名言的话也未免单调,而且容易撞。事例类,有典故,古今中外名人事迹(避免居里夫人爱迪生司马迁等),新闻,寓言,小说情节;语句类,除了名言,还有读书的摘抄,台词,诗词曲赋,包括古文观止,俗语,甚至刻在德尔菲神庙上的那句“认识你自己”。

  

  关于语言,一篇论述文,好的语言是什么样子很难定义,但大体有这些特点:利落,顺畅,有节奏,体现逻辑。

  常说论证要有力,有力就体现在语言上。避免过多冗长的句子,注意过渡,长短句结合,理直气壮(逻辑清晰,论证才有底气)。

  上一个反面案例。这是一份作业,题目是在《少年闰土》《红楼梦》还有个什么之中选择一个人物形象,写300字。

null
  当然这个不是议论文。只是借此说明,正如老师批注的“多详述,少刻画”,不论什么文体都有它自身的风格,适合叙述还是描写,适合说明还是抒情,是有隐性规定的。写议论文要有议论文的样子,比如像上面那些语言,都不太适合出现在议论文里。

  废话不多说,我上一些材料吧。这些材料都是周刊上印的,本身是老师用于给我们启发论证角度和方式的,但我觉得它们本身的语言也很值得借鉴。

(我整理在石墨文档里面了,点链接进去)

  论证方式

1、题解式论证:季羡林——知足知不足

2、例析式:鲍鹏山——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3、多视角剖析:朱光潜——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4、类比/托寓:王小波——椰子树与平等

另外还有一篇:西川——生活的诗意

  论证思维

1、余党绪——思辩(批判性思维)的灵魂是“具体分析”(我在网上找了很久都没找到文本,只好把周刊照下来了,有些地方不太清晰,见谅)

2、如何同不讲道理的人讲道理

3、汪曾祺——小说笔谈

  论证角度

刘佳慧——文学评论的三种类型


  这些文章都值得一看,对于高中议论文很有帮助。看的时候还可以顺便积累素材。


  说了这么多,也拿我的拙作来具体分析一下,别笑我啊。能找出来的只有这些,时间跨度也蛮大的,从它们之间体现出的变化,也许也能稍微给你们一点启发吧。


第一篇:

 在北大120周年校庆致辞时,北大校长林建华把“鸿鹄志”念成了“鸿浩志”引发许多人的质疑:堂堂北大校长,怎么还读错字呢?5月5日,林建华通过未名BBS论坛发表《致同学们》公开信,此信由他亲自写就,许多过去学习生活的经历更是第一次透露,完全是真情流露。全信以“抱歉”开头,以“致以歉意”收尾,主动承认自己在校庆大会的致辞中读错了“鸿鹄”的发音。林建华在信中坦言自己不熟悉这个词的发音,文字功底的确不好,“这次应当是学会了,但成本的确是太高了一些。”此信发出后,大批北大师生、校友乃至社会人士都在称赞林建华的真实、坦诚。但是社会负面舆论继续发酵,社会人士仍然议论纷纷。

  对于这件事情,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null
null
null
  

  看完之后你是不是想,怎么这么烂的作文也有50分?就是这样的,只要没有重大扣分点(字迹、格式、立意、偏题、立场错误等),就是差不多49分开始算,错别字、字迹差(这个点上真的可以一扣再扣)、缺乏素材这些是扣分点,语言、逻辑、字迹工整等是加分点。

  立意是追求卓越才能真正出众(第一段话最后一句),“以十对一”作为题目是跟随全文的,在结尾也给出了明确解释——精益求精,竭尽全力,所以立意没有问题。文里有两段用于分析材料,没脱离题目要求。结构上做到了首尾呼应,中间也有过渡句,没大问题。所以是49分起底的。

  老师批注了两处,一处是在开头的二三段,“引入太多”;一处是在结尾,“立论角度能贯穿全文,很紧凑”。感谢,他评价得太到位了。

  这篇作文的缺点:

①开头引入部分太长,第一段提出观点后应立即结合材料进一步分析,但我第二段全是废话,第三段才详细说明了观点。这就有一个问题,我的观点不够显眼,你要说第一段最后那句是立意,但“以十对一”不够清晰明确,然后隔了好几十字才在第三段作了解释。

缺少素材。全文都是干巴巴的讲道理,语言再生动也没用,没有素材去填充我的内容。

缺乏明确的分论点来撑起逻辑。

  优点:

不偏题不脱离材料,不给老师扣大分的机会。(扣大分就是降等,一扣就是5~10分那种)

②行文流畅,有过渡,紧凑。


  这篇作文是我早期写的,完全没有我前面说的结构的痕迹。可以感觉到我写得很吃力,就是因为结构没有架起来,我不知道写什么,我只能边写边开拓思路,试图写点不重复的,凑够800字。

  这种不按照我所说的结构来的好处是整体不僵硬,有思考力,不需要特意设计过渡句也可流畅。坏处是,容易翻车。我说过了,我写作文追求一个字,,不稳的做法我都舍弃了。如果你真的文思泉涌,很有想法,那你可以不完全按照我的结构来(但还是建议先列大纲,否则容易一边写一边自断后路难以收场);但我要的就是稳,就是不论遇到什么题目我都写得出来作文,所以后来我就摸索出了那一套开门见山两详一略首尾呼应的套路。

  要是重写的话,首先,第二段删掉,换成“十是充分的事前准备,一是上场的机会……”(抓紧时间把立意说清楚),第三段开头第一句删掉,后面不分段直接接材料分析。后面重新安排一下,把“用‘一’来区分出众与平庸‘(说明为什么机会很重要,因为它是区分出众与平庸的关键,再由“机会”这个关键词引出素材)、“一次机会就断定出众与否很公平”(结合材料为什么人们感到难以容忍林校长这一次的错误,进一步论证机会的重要性,再由“公平”这个关键词引出素材)、“追求‘十’不是不允许犯错”(再次回归材料,点明追求卓越是一种态度,林校长道歉称“学会了”值得赞赏,然后落地,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心态)作为分论点,结尾照应开头。完成。

  前两个分论点是递进的关系,第三个是反向补充。这样一来素材也可以很好地安排进去。这就是调整结构的作用,我原文论证也是这个顺序,但是分论点不突出,论证显得很空,调整之后就好写很多。


第二篇:

  题目我没找到。是一篇十九大相关的报道,很官方,关键词就一个,精准扶贫。

nullnull

null

  这一篇比之前一篇其实有进步,但是分数一样,是因为问题还是那些问题。

  老师的批注是:“前两段可以百字计之”“后文类比素材缺乏”

  也就是说,还是那些毛病:①观点不够明显,入题太慢②缺乏素材③结构有问题,分论点设计不合理。

  优点也不是没有:逻辑很清晰,论证语言也问题不大,基本没有废话。前后照应也完成了。进步就体现在,同样是缺乏素材,但这一篇感觉内容是有的,写起来是顺畅的。

  重写思路如下:

  开头还是要大改,节省字数,改成“党的十九大提出精准扶贫脱贫,可见贫困这一中华土地上的痼疾,正在被拖往绞刑架的路上。我们虽有决心,但也不得不承认物质的贫穷与精神的贫瘠难以分离,扶贫脱贫任重道远。”划线部分就是我的观点。

  第二段删掉杜甫和白居易,没意义,要用素材也要用得有尊严哈(这里没必要用,因为古代士大夫关不关心贫困并不是我的分论点,在这里加上素材就很累赘)。直接分析贫穷问题困扰世代中国人的原因是什么,生产力的低下、政治黑暗、战争的破坏,全部排除。回归材料,说到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我们的扶贫工作已经做到了哪一步,现在还差什么,就差“精神扶贫”。(当然不能写得这么绝对,要说”最重要的工作是精神扶贫“)

  用“人穷志短”来引出分论点,“人穷为什么智短”“智短为什么人穷”,分别举例详细论证,最后加上第三个分论点“如何做到精神上的扶贫——教育”。原来的作文里,第三个分论点太简略了,简直会被忽略掉,这个其实值得细写,而且“教育”这个关键词能引出好多素材,不可放过。

  结尾不必改,当然能再雕琢一下语言更好。

  再说说素材,看得出我讲人穷志短那一段其实是想用点素材上去的对吧,但是失败了,因为我记不清楚原句。这里放周刊上老师摘录的同学们作文里的优秀片段,括号里是作文主人的名字,我给码掉了。

null
null
  这些都是使用素材的好范例,大家可以借鉴一下。


第三篇:

  题目我也忘了,也是一段没写头的材料,像小学材料作文的题目,就是说语言怎么怎么样,一段排比,核心词就只能提炼出“语言”。

nullnull

  看看这写的什么狗屁东西,51分,就这?就这。

  看我上面那么多涂改的痕迹就能体会我当时心情了。太难写了,这东西没法立意,它不像任务驱动型作文那样有具体的关键词,有事情可评价,它就是空,空空如也,我写个屁。这篇我是卡着死线交的,写得生不如死。

  这是一篇很恶心的作文,我甚至不想承认这是我写的,但是,它有51分。为什么?结构啊,结构啊朋友!

  我不多分析(实在是累了,我码了一整天了),它就是一篇严格按照我的结构论来操作的成品,各位可以自己拿我那套来解析一下。我把这个放上来就是为了证明,这一套就是稳,什么题目都能写得出50分。

  素材要说一下。我通篇写了个什么,我什么也没写,有任何逻辑之美吗?没有,那我是怎么写出这800字的?素材。乌鸦飞过麦田、千手观音、长城都是素材,没什么水平,但是能够放在这篇作文里帮我把字数凑满。梵高那个被老师抓住了,我没圆得回来,但另外两个我是圆回来了的。

  所以,当你找不到素材时,万物皆可用。只要和你的论点有联系,只要不烂俗。


第四篇:

  题目我还是没找到。是讲泓水之战,公孙固向宋襄公建议:“彼众我寡,可半渡而击”,宋襄公说仁义之师“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阨 ”。从而使楚军得以全部顺利渡过泓水。楚军渡河后开始布列阵势,这时公孙固又奉劝宋襄公乘楚军列阵未毕、行列未定之际发动攻击,但宋襄公仍然不予接受,一直等到楚军布阵完毕之后才击鼓进攻,导致宋国惨败。

null
null
null
  这篇是52分,不要在意那个+3,那是老师在那一次作文添加的规则,字迹好酌情加分。

  这个是我拿到办公室去,老师当面点评后打分的,所以没有批注。

  缺点:还是结构。

  优点:素材丰富,语言尚可,前后照应,题目明确。

  简单说简单说,首先,惯例,改开头,一二段简化后合并为第二段,在最前面另写一个开头,一句话点明观点“襄公之仁在今天是难能可贵的道德坚守”(大概如此,我懒得细写了)。

  后面的语句顺序都要大调整。提炼出“唯君子有损而守序”“规则的力量源于每一次被坚守”“以成败论英雄,以是否守序论君子”的分论点,放在段落开头,然后再放素材。联系社会实际,选择两个分论点谈得深一点(两详一略),不要全都蜻蜓点水。

  结尾的第一句是与罗马皇帝那个素材相照应,但是意义不大,直接删掉,只留最后一句。(荆棘丛生是和第二段最后一句照应,调整的时候把那一句整到最开头去,以完成首尾呼应

  这一篇的亮点在于素材,这是我运气好撞上了,刚好有这么多素材可用。那要是实在没有素材怎么办?请看下一篇。


第五篇:

  原题目我还是没找到。是任务驱动型作文,时事,两名女大学生“暴雨梨花式”报警,一个是因为迷路,一个是因为家里出现老鼠,大哭着打电话报警引发热议。

null
null
null
  这篇作文有个特点,就是毫无素材。老师把它作为范文在课上讲过,这是一个纯说理的典型。我简单说一下如何操作吧。

  第一段,一句话概括材料+亮出观点(具体、明确)。

  从第二段开始详细分析材料。先只说有利的部分,也就是正面论证;然后反面论证,点出为什么她们会遭受指责(不够独立;占用公共资源),再根据结论一一反驳。说完“独立”之后,为了使角度更全面以及论证更好切入,变换视角,从警察的角度证明报警没问题。

  然后深入,联系社会,指出这些指责背后的大众心理(对巨婴的习惯性厌恶)。最后回归观点,有始有终。

  这里面没一句废话,全是靠逻辑撑起来的,它很骨感,但是有人形,不是像前面第一篇(以十对一)那样逻辑不够空道理来凑。

  但是这种做法仅限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给出一件事,然后问你的看法是什么的那种作文。你们可以试试把以十对一那篇用这种方式操作一下。

  然后!要是你不仅有逻辑,还有素材呢?那就太好了,还可以再提几分。这篇作文找到素材后我重写了一遍,给你们看。

nullnullnull

  论证顺序改变了,这是加入素材后为了更好地与原文融合而做的调整。

  素材值2分,挺可观的一笔分数。

  题目是老师拟的,标准示范:①是什么而不是什么(体现逻辑)②xxxx,xxxx(对称式)。红字写的那个因为字数超了所以不可,题目最好在八字以内


第六篇

  材料关键词是”知识付费“。这篇不是我写的,是一个同学的高分作品,写得很棒,和我的结构论截然不同,所以也给你们看看,多一个写法上的选择。

null
null

  对了,我说一下,结构论是指我在语文那篇里讲的开门见山两详一略首尾呼应那个格式,不是说我前面讲的所有东西都是结构论,你别不赞同结构论就把这些全扔了啊。

  这篇作文,它还是遵循了我前面说到的那些技巧。比如结合材料,比如首尾呼应和结尾的深化,比如中间的过渡。

  我是为了求稳,才舍弃了个人的标记,把自己的作文逼成了一个按照标准生产出来的成品。不是说你们都要照我学,只是这是一条捷径,把所有的讨老师喜欢的东西总结成点,即使也许我自己并不喜欢,但它能让我作文稳上50而不会失手。

  还是那句话,我相信你可以写出很好的作品,但那不必是你的高考作文。

  但另一方面,你也可以对我的结构论不屑一顾,去追求你自己的方式。就像这篇作文一样,结构论不是唯一解,你离开它也可以写出高分作文。


  最后,作文一定要练,经常写,你才能熟练地迅速找出一等立意,才能得心应手地使用你积累的素材,才能去打磨你的语言,才能找到你最舒服的写作方式。

  作文分为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我记得的是这些。每种作文之间有微妙的差别,你要在一遍一遍的练习中自己体会。

  我最擅长的是任务驱动型,因为它就是时评,是我曾经写得最多的东西。我高一的时候,天天缠着老师交流怎么学好语文,她人很好,特意给我做了一个任务表,其中之一就是每周写一篇时评给她看。时事评论,这东西对高中作文帮助太大了,不管是看还是写,都有大大的好处。这个经验分享给你们。


  周刊上有很多很多好文章,如果你们感兴趣的话,可以喊我做一个文章分享专题。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想把作文写好的话这两方面都要抓。


——————————

  之前发出来的时候把“新材料作文”和“任务驱动型”搞混了……看到评论才反应过来,现在修改了。很多东西我都确实记不清了,有什么错误之处还请指正。

评论(10)
热度(432)
  1. 共89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林角崖尾 | Powered by LOFTER